我、攝影、攝影社(十)之關於詮釋
我、攝影、攝影社(十)之關於詮釋
廢人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納成幾個部分:
『人是如何確定他自身的存在?
人究竟是甚麼東西?人脫離了人群關係獨居,他還算不算是個人?
對我來說,創作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工具,或是一種觀看世界
的態度。而創作的背後,是否就是希望自我肯定!?(我認 為是。)』
『 藉由創作出的作品來與讀者對話,並肯定自我的存在。』
『 另外,提出另一個小問題:寫日記是純粹寫給自己看的嗎?』
『我思故我在,這是靈魂或精神的存在。
而我的想法是,必須要有其他人的存在或互動(或是讀者的存在),
或許還是有意義,如果是信仰的話。,其留下的痕跡以及思考才有 意義。』
『接下來是"具有時間因素的自我"
"自我"是個具時間變動性 多面向的概念
其實自我當中的時間因素所指的應該不只是
事件的時間標籤 或是事件的時間連續性
其中應還包含了涵括在時間中不可回復的外
部條件 環境影響』
其實,我是不太想寫的,以下是我的文章:P
最近,沒甚麼情緒。但是,看到我的文章被人家「詮釋」,感覺就不太好。
這就是我討厭讀者的地方。:P不過,monk學弟還蠻厲害的。
首先就幾個名詞的定義談起好了,就monk的解讀而言,某部分是對的。
就以下這部分:他說的是正確的,跟我的意思相符。
『但在我們想像中"歷史"的概念下
它在時間的一維座標永遠只有負值
是不可改變的
而歷史進入到"被認知"的方式有二
直接與間接
但受制於認知的有限性及詮釋的難以避免
(客觀性的不存在)
不可變的歷史隨時會因為詮釋的方式和詮釋
者的立場有所改變
矛盾的產生 使得"歷史"的意義只有兩個下
場:
破滅 或重新定義。』
不過,我不太清楚他說的歷史被認知的兩種方式,直接與間接的意思是甚麼?
歷史,可以直接被認知嗎?就我的觀點而言,是沒有的。因為我們都需透過媒介去認知歷史。
我很久以前跟某些人講女性主義的時候,記得那時候在南疆天堂,現在已經改成希臘左巴了。我開頭說的事,請大家閉上眼睛,想一下「我」是「我」,之後,再請大家想一下「我」不是「我」,當然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瑪格利特的一張名畫,叫這不是一支煙斗。有兩種層面的討論。第一個,這當然不是一支煙斗,因為這是一張煙斗的畫;另一種詮釋的方法則是,它(那支煙斗)可能指向某的意指(signified),因為我那時候講女性主義,它當然就是陽具以及其後所代表的權力意
涵了。首先,先介紹一下語言學的產生,對於現代理論的影響好了,先介紹兩個專有名詞,之前意指已經講過了,意符(signifier)則是指攜帶(或承載)意義的符號。舉例來說,「我」這個字,就是意符,那它所指向的我(吳建輝)則是意指。那傳統我們當然都以為,在我在說「我」的時候,它都會指向我(吳建輝),但是,現代語言學強烈挑戰這個觀點。舉「樹」當例子好了,它指向哪棵樹,或是哪種樹,或是所有的樹。更簡單的,「美麗」,「愛國」,我們都可以發現語言的曖
昧性以及不確定性。
那同樣的,語言如此,其他媒材、符號都是如此。以攝影為例,被攝體變成照片上的符號,或是我們說意符,這是第一次的扭曲,在藉由畫面上的符號指向意指則是第二次的扭曲,所以,要還原出最初的被攝體,是很困難的。當然歷史也是如此。
攝影好像多一個壓縮,擴張,被攝體經由光學、化學反應而在底片上留下紋理,其實已經遭選取一次,或是被壓縮過一次了,這之間,從被攝物到底片上所殘存的,這紋理,或是銀粒子,已經是第一層的扭曲,其後,印相成為照片,當然是第二層的扭曲。之後,藉由影像這些符號或說意符,試圖指向意指,第三層的扭曲。好像很難吧。於是,我說,歷史的存在不可能。因為,正如MONK所說的,歷史,當我們在提歷史的時候,時間的向限上它一定是負值。所以我們不得不藉由其他方式來認知歷史,諸如語言,那語言的不確定性,已如前
述,是故,我們所得到的,就只是試圖還原的脫焦畫面。當然,歷史,
誠如MONK所說它有極不客觀的一面,首先,歷史,先借用女性主義者喜歡說的歷史,是history,是男性的故事,這一點,它就不客觀了。那歷史是經過選取的,所以,只有政治正確的才有機會留下來。在鬥爭中落敗的一方其實是沒有留下歷史的機會的。更何況,對於同一段歷史,如果我們假設它存在的話,因為我們之前所說的語言的不確定,以及詮釋者的觀點的不同,不同人的解釋,必定是不相同的。這就是為什麼花木蘭在土耳其會被禁演的緣故啦。
那關於閱讀與詮釋以及再創作。MONK所的都還蠻正確的,所以,其實,我很不喜歡別人詮釋我的創作,或是閱讀我的創作。在創作的領
域裡,我是極端的作者論,那批評別人的時候,我才參考點文本主義的想法。批評的三個面向分別是作者,文本,讀者。各有擅場。
不過,MONK參與討論我是不會生氣的啦,我沒這麼小氣。:P
那以下這段話,我原則上是贊同的,不過思考有點跳躍。因為李登輝的影響:P
『而詮釋正是表達歷史的方式
所有關於歷史的言說都是一種詮釋
去脈絡化是難以避免的』
可以把歷史(或是我們應該說發生的事件),文字,以及讀者間的關係講清楚。
此外,我不太知道MONK說的去脈絡化是甚麼意思?
是deconstruction嗎?那就要翻解構。如果是解構的話,跟我的意思就不太一致。還是de-contextualization?detextualization?不過我沒唸過
這兩個字。如果是專有名詞的話,引一下原文比較好溝通,我們才知道我們在說甚麼。因為每個人的定義都會有所差別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